關注表面之下的微妙元素
Interview with Lee Killust, South Korean artist
自2018年起,便參與過多個藝術博覽、群展、個展,其作品甚至登上了著名時裝藝術雜誌封面的 Lee K 是一位全方位的韓國藝術家,他善於繪畫、刺青和雕塑,其視覺藝術作品的特點是帶有強烈的雕塑性和跨越繪畫語言的界限性。在 2022年在羅浮宮地下商場的巴黎焦點藝術博覽會(Focus Art Paris),一下子把他推至成為無人不曉的國際藝術新星,超過一萬名觀眾特意前來欣賞 Lee K 以 Jimin 為原形的肖像作品。乍看之下他似乎因為名人效應而成名,但事實又是否如此?他的藝術創作實際又是怎樣?這次有幸與這位藝術家進行專訪,共同探討肖像作品是否只有單一的繪畫性和觀賞性。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我們畫畫的人,不僅想創作一些看得見的東西讓別人觀察,也希望能附帶一些看不見的東西,陪着它走向無法預料的終點。」
John Berger 《班托的素描簿》
這番來自 John Berger 的說話精準地形容出繪畫並不單指向可見之物 ( The Visible ),當中所包含的更多是視覺以外的體驗、情感和記錄,同時伴隨着創作者的觀察、思考和想像。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追求真正滿足深層的藝術
觀察 Lee K 的作品,由初期一系列以肖像為主,把觀看者、他者視為主體的作品,到現在最新的創作延伸至以個人出發,新作品看起來更加夢幻和扭曲,似乎成為虛幻與現實之間的交集。當加以仔細觀察,發現其筆觸、紋理、質感及塑形明顯較以往變得更大膽和自由奔放。而真實仔細的石墨、木炭、鋼筆筆觸和隨性的油畫顏料所堆疊和混搭出的虛構質感 ( Invented Texture),無可否認他正在建構出一種新舊作品互相呼應、人與人之間的角色轉換的觀看和創作體驗。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第三系列《 Infinite Struggle 》就好像是一次解放的經歷,亦是我表達藝術歷程中的痛苦的一種方式,由以前觀察者的角度,變成現在的 ”我” 便是主體,展示出我長久以來所渴望擺脫的憂慮和掙扎。」
說起這個系列,其作品同時加入了大量的想像,呈現在身體上的天空、互相纏繞的軀體、介乎於溶化與強化之間的狀態,這些混雜而具變動性的圖像自帶了一種繪畫語言性,讓人重新思考本質的純粹、真實性和內在性到底是什麼。就如上文提到,這些是創作者投入繪畫中的情感延伸,不論是倒下的人影或是冰冷但堅韌的樹,不論是痛苦還是快樂的經驗,都是一種自我對話的形式,反映着他透過作品回應自身的渴望。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脫去表皮後的情感和連結
需要琢磨的從來不是技術性或者對繪畫創作的美學追求。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我更關注的是表面之下的微妙元素。」
Courtesy of the artist
透過繪畫創作,Lee K 描繪出精緻、毫無缺陷、唯美的肖像作品,卻同時為觀眾帶來與內容相對照後的反差,尤其是那些奇幻的色彩和結合現實與想像而生成的人、物,讓人無法不重新審視作品細節中的變化和其協調度。這種對作品中所呈現的冷洌、怪異、抽象情感(Affection),正正就是創作者延伸至多維度、具溫度和流動性的內容探索所帶來的:難以名狀的孤獨、缺乏靈魂的焦慮、騷動不安的恐懼。對他而言,創作的核心不在於顏料的流動性和其抽象氛圍,更多的是對現實的洞察力、對人事物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在不斷的自我對話和探索中,找尋屬於自己、與他人交流的藝術語言。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相信大部份人都會經歷過這些情緒,我的理想是創作出那些無法完全吞下孤獨和焦慮的人的作品,希望引起觀眾的共鳴,讓他們感到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