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料
「瀨尿」可以說是小時候的一個陰影,依稀記得有段時間早上起床還真的有點壓力,怕尿床怕父母責罵怕被哥哥嘲笑,但越漸長大,懂得「控制」似乎「自然而然」地出現在我們身上。陳子雯在今年Art Basel受 Para Site 委託,藉著小朋友面對由成人所定義對「屎」的恐懼,打造出既具親密感又怪異的裝置,創造出一個沈浸式展覽體驗,讓我們和她聊一下這一件有趣的「屎」作品!
請和我們分享今年你在 Art Basel 中個人裝置「溺星泄月」。
我是想像把床和身體結合起來,作品靈感首先是來自於我和妹妹共享的碌架床,然後再添加了一個小朋友對自己會尿床的一個創傷(Trauma)作為背景和延伸,再創造另一個虛幻、夢幻的場景,所以在作品中你會看到很明顯的一堆屎在童年時的碌架床中瀉下來。
所以「屎」是代表小朋友的一個身體延伸,他本來害怕的東西現在又轉換成為一個很可愛的巨型玩具。而作品的結構刻意製造出一些肛門,等屎真的可以有位置瀉出來,目的是想參考我們真實的身體狀態,例如小朋友從小被訓練不可以大小便失禁而反映出來的身體狀態。
後來在展覽期間我特意加入了兩個行為藝術時段,是把自己變裝成一隻烏蠅,在這個空間中遊走和念着一些小朋友對屎的看法和恐懼的詩,行為藝術在這個作品中的重要性是它激活(activate)了這個空間並不只是一個展覽空間、Installation,所以觀眾會看到行為藝術中和之後所遺留下來的物件。
而牆上的掛件是一些兒童畫版和小朋友的內褲,日常中內褲總會有一些令人感覺到羞恥(shameful)污漬,但這次我把它們轉換成為一些小朋友認為可愛的星星、珠片、亮麗的裝飾。
很好奇這些小朋友的想法是你想像出來還是你回憶以前?
兩樣都有,雖然我們沒有辦法回到過去,但是這就是創作中你有一個機會去重訪(revisit),這不一定是你真正的童年,而我就是將這些不論是創傷或者幻想合併成為一個過去。
記得你以前的作品利用紙張撕裂成為一個紙本雕塑,最有趣的是雖然是紙張,但你把它們塑造成很尖銳的感覺。相較你近年的作品媒介很多時候都是呈現出一種「柔軟」和「膨脹」的感覺,總是令人聯想起身體四肢或者是一些具觸感的東西,為什麼會選用這種物料呢?
或者我可以分享一下當中的轉變(Transition),其實我的作品主要是探討身體,而撕開紙張和現在做的一樣是一種行為,只是做一個沒有觀眾的狀態下。我喜歡紙張邊緣的粗糙感,但它某程度上給予我的感覺它只是表皮(skin)、裏面是空的。之所以慢慢延伸至柔軟性的雕塑(soft sculpture),是因為只有紙張的表面不足以讓我去說明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你觀察到的膨脹正正就是彈性布料可以給予我的東西,感覺和肉體的連繫更加緊密。
非常喜歡你以前的Collage作品,它們彷彿和現在的作品進行了一個對照,例如是那一些髮夾。把種種日常物件轉換成為藝術元素,是你的創作特點之一?
髮夾不論它的外觀和性質都是非常簡單、日常,有一種很 humble 的感覺;亦是童年時經常使用的東西,呈現出一種母親和小朋友之間的關係。而以往作品中看到的髮夾對我來說有如疤痕或者痕跡的合併,它最特別之處是可以把一些東西合併起來,亦可以分開和散開,而我非常喜歡這種「臨時性」的感覺。
聽起來你以前的作品好像比較着重關係,是兩種關係的拉扯、而現在的作品感覺似乎更為聚焦於你所想像的對象,例如是小朋友、嬰兒,他們如何看待一件事,是在尋找不同觀點的看法。
其實我做紙張作品都做了好幾年,才慢慢轉變利用布料。而我認為當初做紙的過程時,情緒會慢慢湧現出來,而整件事是更為抽象,並沒有太多故事性。但我認為現在的狀態是有些事情不能太隱晦,而作品更為直白是希望觀眾可以連繫得到。
所以在創作過程中你會不停深化作品本質上可以帶給你的東西嗎?例如今次的作品,烏蠅是否你在創作過程中突然認為要加入的東西、思考這個元素是否可以和作品進行一些互動?
是的,但場景的結構大部份是由原本的概念而設定,而中間的細節就是在過程中慢慢衍生出來。我認為當中最有趣的是做屎的過程是一種不停面對自己恐懼的狀態,而整個創作過程是非常漫長和充滿矛盾性,花費大量時間去做屎但它同時是一件藝術品。
你有沒有加入很多成人對屎的恐懼的看法?整建作品是不是混合了很多你的幻想、小朋友的幻想、成人如何看待小朋友的想法、成人如何投放自己的想法在小朋友身上?感覺是合併了不同年齡層面的東西。
有的。其實在整個創作過程下是有一點思考位的轉變,我開始思考人從嬰兒時期需要被訓練要乾淨不能失禁,而我們的身體狀態就是慢慢被訓練成為要「控制」,然後人便要控制到死之前,但其實到年老的時候人可能會經歷失禁的情況,這個感覺是一種有趣的人生循環。而其實我們就是充滿着這一種動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