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trickling

揭起橙色的布幕,經過淡淡而充滿濕度的煙霧,繼而感受左右兩側帶來的溫度和熱力,溫度和濕度的瞬間轉變給人帶來一種不適感。燃點線香,然後用力吸一口氣,盡量把線香釋放出來的味道、環境的乾熱、塵埃吸進身體,下意識渴望以這種儀式感配合、和這個展覽連結起來,仿效藝術家以往作品中所呈現的親密感,可能因為這一種東西,它比任何事情任何景象都更深地連結起我們,「人」。

「 我認為人際關係(human connection)是一種普遍性的基本需要,因為人是具群體特性,就精神/心理健康來說,

是需要人與人之間的連繫和歸屬感。」

而把她過往的作品稍為整理和排放一下,會發現她擅長利用感官的敏感度和空間與物件和人之間的距離,營造和展示出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密感體驗,相比起藝術創作,大多偏向是一種探討關係的社會實驗。

孤獨(Loneliness)

你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留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並且引發你以創作或者行為的形式去探討?

在我讀 Master 的時候我開始留意這一個題材,那段時間和不同背景的朋友聊天時,發現很多人都會出現一種聚會後的空虛感和寂寞,這亦引發我對「孤獨(loneliness)」的興趣。

而當其時做了一個project,是有關於 「What turns you on? 」我選擇以不同的行為實驗模式,例如街頭介入行為(street intervention) 作為資料蒐集的過程,而這個過程讓我感受和面對到我個人對孤獨和私密的恐懼,同時亦令我擴展和思考了自己的舒適圈和界限(boundaries)。

而經過一系列的實驗和體驗,你有否發掘到這種孤獨感的來源?

我發現「孤獨感」的出現是因為有過多的「量(quantity)大於質(quality)」的溝通,例如現在只要我們利用網絡社交媒體,便很容易掌握到一個人的背景和他身邊的事物;又或者是購物時可以自行結帳,而非人手交易;又或者是和朋友的溝通已經變成文字而非真實見面。而這些事情都取代了人和人之間實際的互動,而中間是出現了一種缺失(missing)、一個真正的連繫(deep connection),從而失去了人本身對親密的渴求(crave)。

Michele Chu/glimmer in your eye/2023/Emulsion lift on window glass, stained glass, freshwater pearls,

artist’s menstrual blood/hair/ fingernails/toenails/cigarette butts in resin, chain, solder, hair

記得你在 Ted Talk曾經展示過一個親密關係距離示意圖,說明由公眾至社交至個人至內在的距離看法十分有趣,而這個論述對你的創作有什麼影響嗎?

這是 Edward Twitchell Hall, Jr. 提出的親密關係距離,他主要論述出每一種關係也有它特定的真實距離。而我認為在這些親密的空間中通常會有一定的脆弱點(vulnerability)和開放性(openness),我希望在尋找這個狀態中,如何令一個人可以放下自己的面具/恐懼,可以真正分享自己內心和聆聽另一個人的內心。

所以對你來說創作是會加入很多實驗性的東西,這亦是感受關係的方式嗎?

我的創作手法是有關於親身的 feeling 的資料蒐集和實驗研究,亦是一種讓我學習和開放自己內心,以及與他人的關係的工具;同時挑戰我與他人之間關係上的界限。而我希望透過這些體驗所觀察到和感受到的,放到作品上讓他人可以親身感受。

Michele Chu/twisting, turning belly button/2022/Cast bronze, handmade copper, jump rings, lace, ribbon, safety pins, freshwater pearls, salt

《inti-gym》

想起來第一次親身觀看和感受朱凱婷的作品是2022年在大館的展覽「圓缺俱樂部」emo gym,作品《inti-gym 2.0》是一個有兩邊仿隧道組合而成的互動裝置,給觀眾提供了一個與陌生人建立互動和情感連結的空間。當時作品配合了展覽的暗黑環境,配以柔和的黃色燈光,以及接近膚色的彈性尼龍物料,彷彿在展場中建立了一個讓人可互相接觸的小空間。這件作品使我對藝術家的印象十分深刻,纖柔富拉扯力的物料以及接近膚色的顏色,總讓人感覺回到一個原始的狀態,而透過進入作品和撫摸、接觸,無疑能直接把觀者、他者和作品連繫起來。

《inti-gym》的整個設計非常特別,可以和我們分享一下嗎?

我由2016年開始一路探討這一個題材,當時做了很多實驗、街頭介入行為(street intervention) 、學術研究,例如這些觀察都投放在《inti-gym》這個作品中的概念上,而當時這亦是我的畢業作品和這個作品最原始的版本。而當中最明顯看到的引導觀眾一對一的情感連結關係,只是這件作品的其中一個部份。

在創作和設計裝置的過程中,我非常留意和探討環境如何影響人類的行為和如何互相連繫,所以在這件作品我營造了一個讓人感到安心和安全的空間,例如透過暗淡的燈光、若隱若現的物料、作品由窄至闊,外型較為自然具曲線感的的空間結構,從而塑造一個邀請的感覺。

有趣的是你在創作中彼此接觸的狀態下同時從中加入了一些阻礙物(barrier),為什麼會設計這種富有接觸與隔絕的矛盾感?

之前的作品你會看到我和另一個陌生人的距離非常接近,這亦是在我之前在街頭實驗的時候發現,阻礙物例如一些玻璃、膠板在兩個人之間會令彼此更加開放地互動,因為對方會有一個選擇權,他們可以隨時選擇抽離或者繼續接觸,而站在阻礙物背後亦會有一種安全的感覺。

中間最有趣的是這些讓人 disconnect 的東西反而是幫助彼此 connect,例如《inti-gym》裏面的膚色布料,它們一來模糊了彼此的樣貌,讓人更專注於溝通的過程,二來透過引導性的接觸提示,讓觀眾可以在具親密性的距離下保留安全感地接觸。

記得當其時看這件作品,我內心抱有一個想法:如果作品放置在不同空間或者地區,你和你的作品之間所產生的火花,會引發更多的聯想嗎?

空間絕對是會有影響的,例如公共空間和內在空間的分別。我亦非常好奇作品放在不同的空間時,人們對它的互動性的變化,但環境和地區性所帶來的影響是必然的,所以我亦會對此作出調整,例如內容性、文化變動,希望以最合適的設計模樣呈現作品的概念和保持可行性。

《You, trickling》媒介與物料

Michele Chu/winter/2022

這次展覽最原始的想法是什麼?

展覽最開頭的創作想法是來自溫泉,我認為溫泉中的儀式和過程有一種淨化的感覺,讓我感到很有興趣。第一次去浸溫泉你會被告知要脫光衣服,這裏會有一種不舒適感;然後當進入溫泉後你和身邊的人都是裸體,會有一種孤獨但和別人在一起的感覺,而在這裏會有出現一種連繫和私密。所以會讓我思考和探討不同的溫度、環境、過程這些元素,它們的共通點都帶有一種一對多個的私密關係。

展覽一進場已經有一種強烈的儀式感。

是的,我把上述這些元素直接放進展覽當中,例如一進入場地時的水霧、熱力燈、具儀式感的線香,它們都帶有一種冥想的感覺,我希望可以把這種感受同時擴展到其他作品上。

的確,當中有許多你真實有私密的東西,什麼驅使你把最私人的一面呈現於觀眾?

然後在策劃展覽的過程中,我再從中加入了一些關於家人的東西,一些透過時間沉澱下來、較為可預測的悲傷感覺,主要是因為作品和我生命中經歷的東西是同步進行的,而它們自然自然便會呈現在作品上,所以會在我的作品中看到真實又私密的東西。

Michele Chu/rocking cradles, wet blankets/2023/Emulsion lift and engraving on window glass, stained glass, chain, wax, lace, solder, copper alphabet pendant

走進畫廊最裏面的小走廊是另一個空間,裏面擺放着大大小小的金屬片,金屬片上凹凹凸凸的紋路,呈現的是你母親患病時所產生的疤痕。你的作品時常把物料的特性和特質都轉化成為柔和以及脆弱的一面?尤其是今次個人展覽的作品。

我使用這些物料和他們的呈現方式,主要是希望帶動和展示出一種讓人感到舒適的環境。另外這些看似柔軟的氛圍,我想是因為我的作品大多與身體有關,所以當中會有一定的脆弱感和柔和感。而銅片和藍曬這些作品,它們對我來說是非常具重複性和冥想性;而另外來自我身體的東西,例如頭髮、經血、指甲放在作品中,亦是會提高了作品的柔軟性和個人風格。綜合以上的物料和元素,它們會形成一種強大的軟硬對比性。

Michele Chu/tracing your veins/2023/Repoussé on nickel

Michele Chu/into tears, into salt II/2023/Salt, artist's fingernails/ toenails/cigarette butts in resin, stained

glass, emulsion lift on glass, tracing paper, wooden drawer from artist’s family home

我看到今次作品中有很多文字和語言,你認為它們和以往你經常使用的「接觸」呈現,在你創作上有什麼分別?

接觸是一種很原始、誠實的溝通,而大部份時候接觸是可以傳遞一些文字無法傳遞的東西,而文字和語言是一種輔助和引導的工具。例如《You, trickling》裏面有一個聲音的裝置作品,雖然聲音變成較為主角的存在,但它和整個裝置是互相輔助的狀態。

你大多的創作作品都是以身體出發,再以不同媒介去呈現?

是的。不論是行為藝術、藍曬、玻璃作品他們都是以我身體做出發點,因為我認為身體它是保存着我們很多的回憶和情緒,例如做行為藝術是其中一個非常直接表達的方式。

以「人」作為創作源點

不知不覺走到展覽中最後一個水裝置,應該說是一個自我沉澱和感受流逝的.裝置:一張按摩床,旁邊放着幾個水桶,每個水桶上方都有一個滴水的水管。放下早已燒盡的線香,閉上雙眼俯伏在按摩床上,聆聽着水滴下來的速度和聲音,這種關於時間和情感的不確定性蘊藏着個人自身的親密感,是展覽中最為強烈的感官互動裝置。

Michele Chu/seeping/2023/Copper pipes, massage bed, buckets, water, instructions

比較起實驗作品和這些較多個人特色的裝置作品,它們都在探討和以「人」作為創作源點,但中間好像有客觀和主觀的對等分別。

我的創作和探討方向其實也是建基在同一個有關於「私密結構」底下,它們分別是三樣東西:個人的親密、一對一的親密、一對多人的親密。

而我做創作的時候是會在這三個範疇中不停轉換,以創作過程來說,資料蒐集之後便是一對一(我與他人 street intervention)的實驗體驗,之後再把這些體驗融入在藝術創作中,之後就會形成其他觀眾透過投入作品,來和我進行精神上的連繫。例如之前的藍曬和今次展覽的作品,就會比較是專注於個人的私密。而《Inti-gym》就是一個一對一的私密。

Michele Chu/he hums a lullaby/2023/Emulsion lift on shattered window glass, solder, chain

Michele Chu/sinking, kissing/2023/Emulsion lift on glass, stained glass, melted candle wax, solder

你認為這個題材還有很多探討的空間嗎?

是的,因為我對這個題目是非常有興趣,所以我認為我之後的作品也會是和這三個範疇有一個 life long 的關係,不論是在三者之間不停轉換,還是把它們各自融入在一起。

Previous
Previous

遊走於建築和藝術之間的維度

Next
Next

數碼熒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