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是負擔

它是「負擔」感覺是詼諧的,可能以這種有前設的想法步入富德樓,所以實際上走進展覽那一刻,已經是和這個想法有落差。

看過 Mark Chung之前的展覽就會知道他肯定會在環境上著手,透過光陰、折射、溫度等,營造一個觀者可以自行體悟的空間。先攝入眼晴的是一塊用大量鋁線互相纏繞的「牆」,它把原本的空間再劃分成一條狹窄的走廊,讓觀者一定要小心翼翼的經過這裏,才能正式進入展覽,不禁思索為何造出這個「麻煩」的設置。

第一個空間環境比較昏暗,除了右邊一幅鋁塊作品,就是第二個空間的屏幕背後所看到的凌亂的電子板。這裏可以幫助肉眼觀看作品和展場的細節,就只有第二個空間所透出來的光,仿佛讓人略去了眼睛,靠的只有被動的反應和當下的感覺。但往往這種情況下,更能折射一個人的內心想法,因為這變成了一個不需要閱讀的文本,感受性相對會變得異常強烈。

向光性是人的一個本能,走進第二個空間,環顧四周沒有一盞燈,頓時發現原來整個展場的光是靠唯一的一塊影像屏幕。除此以外,一如既往溫度有所改變,大概是因為密封的空間和螢幕一直投射出來的強光。充足的光線有如洗刷好的鏡子,終於讓人清晰看到每塊作品上的影像,原來是扭曲了的高樓大廈倒影。經脈縱橫的線條點題了,靜止的狀態或許更能明確地解釋,不像意味深長的故事,透過觀察、複雜的心理過程和想法表述,然後簡化成作品,是他創作的一個模式。(可以看之前筆者訪問鍾正的一篇訪問,簡單分析了他的創作想法和思路)反觀屏幕上的大廈窗戶一次又一次徒勞地拂過,周圍佈滿着透白色的塑膠布不禁令人沉默下來,想起這些種種線條都是我們不得不下嚥的真實生活。

從環境擴張到生活和思想上的習慣,這個展覽在兩個意義間流動,作品亦反映了我們自身在不同系統中的轉換,他刻意以不同角度去領略那些原以為我們都認識的事物。離開的時候又再次經過那條狹窄的走廊,最後一刻深知不論在這裏還是展覽外,我們的確是在處可逃,只能在麻木的殘餘下無病呻吟。

Previous
Previous

煉金術藝術大師的黃金時代

Next
Next

無人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