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與藝術的交融,探索80年代香港的美術指導
香港電影的黃金歲月
80年代可以說是香港電影的璀璨時代,電影產業不論在產量和票房都如日中天,當其時年拍超過300部電影,一度被美譽為「東方荷里活」。當年不論是創作者還是觀眾,整個80年代的香港電影製作環境相當寬鬆,各類型的電影主題百花齊放,締造了無限的可能性,無不顯示出電影創作的多樣性。由警匪片到黑幫片、賭片到文藝片、糅合藝術的新浪潮電影,以至三級片、喜劇與鬼片應有盡有,而多元化的創作風格不但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矛盾與變遷,更影響了日後90年代及千禧年的本地創作,亦讓香港電影在當時的亞洲影壇上佔了一個相當重要的地位。
重溫80年代香港電影的美術之美
除了選材之外,部份80年代的作品糅合了中西方元素,無論是服裝、場景還是道具,都體現了香港文化的獨特性身份,同時將一套非主流的美學帶進這個城市。美術指導在這些電影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豐富了整套電影的視覺語言,亦在情感表達與文化反映上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80年代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電影及幕後的美術指導大師實在數之不盡,就讓我們重溫八套80年代香港電影的美術之美,探索香港電影的視覺語言,從美術指導看本土電影的獨特魅力。這些作品都讓人驚嘆香港電影在美學上的可塑性是如此廣闊,它們展現了80年代的文化多樣性和藝術創新。
黃銳民的非主流視覺風格向來別樹一格,他在 《再生人》中所塑造的虛幻交錯世界,以及《夜驚魂》陰暗獨特的色調與場景相互結合,無一不吸引觀眾目光。
張叔平在《蜀山》 中精緻又奇幻的場景與雕塑背景誇張又震撼,《旺角卡門》充滿繁華喧囂、色彩斑斕的旺角場景,這種色彩奠定了他為王家衛所設計的港式浪漫的視覺雛形。
黃仁逵在《癲佬正傳》 中以幽默方式,用鮮明的色彩與誇張的道具探討深層的社會議題。
奚仲文在《倩女幽魂》中以精緻的服飾和其顏色配合出超自然題材,強調出神秘感。
朴若木與馬光榮的 《胭脂扣》不論在服裝還是場景的細節都完美反映了角色的內心掙扎與情感。
司徒衛鏞的 《不脫襪的人》用了多個富有象徵的場景展示出角色的孤獨與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