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王鎮濠 Harris Wong • 衰 與 果

在這個社會當中,彷彿每樣事物總有它的標準衡量,甚至連藝術亦曾具有被評論的標準,構圖、掃描、色彩、表現、創發(invention)、處理手法(handling)、優美與不凡(grace and greatness)。當然,這些都應該被列為過時,因為藝術有它的自主性。

沒有哪個普通的物件堅持要被當作普通的事物,但這樣做的作品,正是透過這種努力自我悖離。
— Niklas Luhmann

我們特別和 Wure Area 最新的群體展覽「衰果」的藝術家王鎮濠(阿頸)進行專問。在這次訪談中,我們藉「衰」這一概念,欣賞那些外觀上不完美的事物所隱含的價值。我們共同探討即使「果」的外表不佳,這並不一定影響它們的食用品質,這些事物依然擁有存在的價值。這種價值可能源於文化、歷史或情感層面。所以,「衰果」的定義是什麼?「衰」又有標準嗎?

某些物品在一個時代可能被視為「衰果」,但在另一個時代卻可能被視為前衛或具藝術價值。「衰果」是隨時間、文化和社會的變遷而變化的,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它非固定的狀態。
— 阿頸

一盤衰果

阿頸此次為展覽帶來了三件全新的陶瓷作品,從不同的視點重新審視審美背後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其中,「Eternal Sunshin」是一盤連同碟子,彷彿正在腐爛的水果盤的實驗性作品,其創作核心直接來自於「衰果」這一概念。他特別嘗試在作品中探索材料質上的可能性,這影響了成品的最終形態 —— 崩壞,與「衰果」的意義形成了直接的聯繫。在制泥過程中,他添加了清潔劑,這是一種物質上的實驗,讓人能觀察到不同材料之間的反應、特性與變化。作品的名稱以及採用清潔劑的靈感來源,則來自Ariana的專輯及電影《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它象徵了清除,探討了對過去記憶的移除與保留。


以水果為主角,不但直接點題,水果在作品中更被視為自然吸收陽光的象徵。阿頸聯想到如果水果放置在「永恆的陽光」之下,會變成什麼樣子。這種思考亦延伸到陶瓷的特性上,因為陶瓷是一種不會隨時間變化的媒介,其作品必然靜止於一種「永恆腐爛的狀態」。在成品中,我們可以看到清潔劑使作品在燒製過程中,形狀會開始出現各種無法預測的崩壞和融化,而這種意外的變化導致每件作品的外觀變得越不完美。

對阿頸而言,探討「衰果」是可以透過無法完全掌控的制陶過程體驗出來,他表示:「陶瓷所展現的美是我無法控制的,而那種爛的情況其實也不是我所能掌控的。」始終,陶瓷創作關乎手工技藝,無法每次都複製出完全相同的作品。崩壞的狀態並不代表失敗,反而可以被視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美,充滿個性和生命力。這個創作過程亦象徵著對「完美」的另一種看法 —— 多樣性和不確定性。這種不可預測性反而為作品增添了層次感和美感,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一種剛好平衡的狀態,在可控與不可控之間找到了理想的點和和諧,既有變化,又不至於失控。

實驗性崩壞 擁抱衰果

以金色陶瓷框包嵌的瓷板畫「Untitled」中,佈滿各種「衰果」,阿頸 繼續以他具實驗性的制陶過程,讓當中的繪畫有別以往,呈現出溶化的狀態。這件作品亦與此次展覽同步進行的「衰果」體驗藝術工作坊相連結,阿頸的工作坊專注於瓷磚畫的創作。他鼓勵參與者在製作瓷磚的上色時,自由選擇與傳統制陶或繪畫不同的技巧。這種指導方式將展覽的核心理念「衰果」融入到創作之中,讓參與者體驗創作過程中的偶然性和隨性,通過觀察燒製後陶瓷不同反應的效果,進一步理解不完美的美。然而,他觀察到參與者傾向於創作「好」的作品,這使探索「不完美」的作品變得困難。因此,這件具崩壞感和實驗性的瓷板畫由此誕生,阿頸形容這件作品為「有點大膽,未經實驗,完全依賴直覺而成,顏色的選用更是超越了傳統的數量界限。」

陶瓷本身就帶有一種不可控制的元素,容易形成各種「衰果」,如裂痕、氣泡和顏色不均等現象,這些都可以象徵「衰」。「這視乎你用什麼角度來觀看陶瓷。」阿頸指出這種媒介與不確定性之間的關係。例如「Untitled」中,顏色的過度使用和氣泡出現,在傳統工藝的角度上會被視為失敗的作品;但在藝術角度而言,這些特徵則被視為一種新嘗試。「在製作過程中,我有預見到這些元素可能會變成一種『醜』,但我想嘗試擁抱這種另類、奇怪、必然的『衰』。」但如果「衰果」代表的其實是一種美,那麼又該如何理解呢?雖然其定義看似微妙,但不應全盤認定它是一個醜陋的代名詞。只是這種美並不拘泥於傳統的完美標準或固定的指標,而是特別聚焦於其獨特的存在價值。


一件有瑕疵的作品並不等同於「衰果」,這取決於對缺陷的理解和接受。阿頸提到,他區分「衰」與「衰果」的關鍵在於藝術家對不完美的接受程度。例如,裂痕可能為作品增添故事性和深度,從而使其升華為「衰果」。相反,如果裂痕或缺陷與作品的主題背道而馳,使其失去原有的表達意義,這些特徵則可能被視為「衰」的失敗品。這讓我想起日本美學這樣我想起日本美學中的侘寂(Wabi-Sabi),它指向不完美、無常和不完整的美。其核心觀念,往往帶有欣賞自然界的缺陷和變化。在日本的陶瓷藝術中,如「有田燒」和「備前燒」,常常展示裂紋和釉色不均的特徵,但這些都被視為作品的靈魂和歷史,而不是缺陷。

 

情感而生的衰果

我們對於水果的傳統認知往往限於其食用價值,但例如破損或腐爛的水果,它們可以另有用途,其價值已經不是『衰』。
— 阿頸


前兩件作品是以較強的物料性為主導,透過探索不同材料的特性和可能性,展現出「衰果」的實質意義。而第三件作品「Devilina」,則呈現出更多有關於「衰果」的面向 —— 涉及情感、人生經歷和個人成長。這件大型的陶瓷作品中,呈現的一個類似「奇美拉」的物體,其形象承載着多重意義,象徵了複雜性和多元的身份,亦反映了他的內心世界和經歷的多樣性。這件作品的靈感來源於他在工作中遭遇的不愉快事件,但這些經歷讓他獲得了成長與變化,使他可以以另一種角度來看待這段過往。


這些經歷沒有前兩件作品那樣的物理「衰果」狀態,但在情感層面上,它們變成了他觀看事物的新角度。阿頸思考著,「這個經歷會不會也可以成為一個『衰果』?」相信阿頸在創作「奇美拉」的過程中,他能夠釋懷對過去經歷的情感,並將這種負面經驗轉化為創作的動力。或許,那些讓我們成長與學習的東西正是另一種「果子」,真正的價值不只在於外在的形態,而在一種真正的內外轉化。

後記 : 用影像講述不再隱藏的創作過程


每次展覽開幕時,藝術家總會向觀眾分享他們的創作過程、靈感及背後的故事。然而,真實的創作過程往往是什麼樣的呢?

和一些藝術家朋友的交流中,我發現許多人對於自己的創作過程並沒有刻意記錄,甚至完全沒有任何記錄。但對我而言,藝術創作背後的理念和過程,相較於最終成品,更為重要。這些經歷是無法重複、無法取代的,具有非常珍貴的價值。

因此,這個全新的採訪形式由此誕生。我們將會提供一部即棄的菲林機,交到藝術家手中,讓他們透過自己的眼睛、角度和真實狀況,完整記錄下創作過程。這不但是對創作的真實反映,也是一種對藝術家內心世界的探索,讓我們可以更深入了解每一件作品的背後故事。

Next
Next

專訪 WURE AREA : 《衰果 Bad Bad Fru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