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藝術總監林欣傑 •《再媒體重奏》 REMEDIATION ENSEMBLE
《再媒體重奏》是香港媒體藝術家林欣傑(Keith Lam)聯手日本聲音藝術家和田永(Ei Wada) 、集視覺與聽覺共融的新媒體藝術表演,以解放之名,重新定義和演繹日常。
媒體藝術並不等於高科技,其核心是探索新的角度與新的感知方式
介紹《再媒體重奏》這個東九文化中心 EKCC 劇場的首個演出作品之前,我想先嘗試釐清大部份觀眾(包括我)對於媒體藝術(media art)的固有認知和誤解。相信許多人都會誤以為媒體藝術必須倚賴高科技,科技「賦予」媒體藝術某種東西,然而即使科技在此媒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它不一定是我們不能想像的。Keith 提到媒體藝術中有許多元素是具有 analogue(模擬)技術的,例如靜電的運用,「靜電是本來就存在的東西,只是每個年代對於如何運用(pick up)靜電也有不同的方法,同樣地科技亦有類比科技與數位科技之分。」
媒體藝術創作的重點不是賦予物件一種新元素,亦不僅是技術上的轉換,而是通過重新演繹,以及不同的角度理解事物和其特性。例如是次創作中最明顯的電視機,除了用來觀看的功能之外,它還可以被探索的還有靜電、磁力、訊號等特性。對此,Keith 強調觸覺的價值更是無法被數位媒介所取代的,透過它我們可以觸碰聲音,藉此人們可以重新思考看待事物的角度。這次作品正正就是透過 Remediation(再媒體)的概念,讓觀眾能夠解放固有的認知,重新理解日常物件的不同面向,同時探索出感官之間的交織與共融。
從媒體藝術中體現出缺陷美學
Keith 娓娓道來是次作品的創作契機,他與和田永相識多年,由最初奧地利的電子媒體藝術節(Ars Electronica Festival),到之後數次的策展合作,再經歷2021年在台中國家歌劇院共同創作但因疫情而未能真正共演的作品,長達10年之久。正正因為多年之間的了解和合作,激發了他們想要進一步共同創作的想法,最終促成了是次《再媒體重奏》的創作。
「我們都喜歡把一個媒介「挖」到最深。」
乍看之下,舊式電器、單車轆的改造,Keith 與和田永的一些作品形式甚為相似,其一共通點都是專注於將日常生活中不起眼的事物轉化為藝術創作中的媒介,從而以新形態重新演繹一個新視點,挑戰與實驗探索媒體藝術的界限與可能性。媒體藝術經常會出現一種改造性的創作過程,當中會有Hacking ( 駭入 )或者是Circuit Blending ( 電路彎曲 )的改造模式,Keith 直言他們並不是以這個思維和方向做是次創作。對於兩位藝術家而言,他們擅長發掘媒介的最深處,利用物件本身不完美的特性、奇怪面來轉化成另一種媒介,是一種非破壞性和非入侵性的改造方式。而過時的媒介反映了技術的變遷與瑕疵,當中所形成的缺陷美學帶來的趣味性成為創意的源頭,使他們無限發掘、探索和放大物件本身潛在、現存的聲音和特質。
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的「感官去中心化」
《再媒體重奏》除了喚起觀眾對於日常生活中覺而不察的各種聲音和物件為之外,其技術層面上顯然結合燈光、聲響、電子、表演,是一場多層次的感官交互創作。當外在聲音與感官互相傳譯底下,藝術家們又是如何雕塑這個有別於一般的感知狀態與空間?
Remediation 再媒體在這裏就顯得尤其重要了,它強調的是解讀和感知不局限於視覺或聽覺,而是可以擴闊和探索多重感官的可能性。Keith 提到法國當代哲學家德勒茲 (Gilles Deleuze) 的「感官去中心化」理論,強調人類的五感不應該被看作是已預設的相互連結,而不是彼此獨立,「繪畫,以它的線條——色彩體系,以及它多功能的器官——眼睛 ,而發現了身體的物質現實性。」(《法蘭西斯.培根:感官感覺的邏輯》(Francis Bacon-Logique de la sensation))而正正因為我們的感官被中心化、體制化,這限制了我們對感知和感受的方式與解讀,Keith 所引用的德勒茲說法「觸覺的視覺」(haptic vision),就是透過去中心化我們可以重新連結感官,繼而探索更多領域和發掘事物的多樣性與複雜性。
致敬還是挑戰當代大師?
再次回到《再媒體重奏》,和田永的作品的電子音樂、玩味性和反轉日常的感知不禁讓人想起錄像藝術之父白南準,他的其中一個廣為人知的創作元素就是電視機,除了顛覆和模糊觀眾的感官認知之外,就是反覆探討有關於科技、媒介與藝術之間的相互影響與未來。而和田永的創作正正與白南準的作品在某程度上是互相呼應的,但分別在於每位獨立藝術家的解讀方式和呈現手法各有不同。對於前人的作品和其對當代的影響,Keith 指出和田永的作品更着重於利用模擬技術,例如 CRT 顯示器進行對比與回應;而他則着重以藝術家的概念作為一個挑戰和想像空間,故此可以看到他們作品在核心理念上相似,但表現手法上卻大有不同。
「如果同一個藝術家擁有不同的媒體和科技時,他去做同一件作品是會怎樣詮釋這件作品?」
對於挑戰概念和想像現代技術與媒介再度結合時,讓我想起上一次和 Keith 訪問時,他提到他是如何理解另一當代概念藝術大師杜尚(Duchamp)的概念和其作品。反觀《再媒體重奏》,他這次把其向杜尚致敬的作品《Cycling Wheel》、並且配合重新形塑的霓虹燈結他帶到舞台上,以此帶動聲音與視覺之間的糅合,光束的介入強調了作品的互動性與動態表現。「杜尚的一次訪問中提到,單車輪被轉動的一刻他看到的是一團火,這引發我思考如何真正做一團火出來,而我的作品就是將其kinetic( 動態 )類比作光。」Keith 的創作中最有趣的核心是他在不停挑戰和對過去藝術的想像底下,成功把概念藝術轉化為一個具象作品,並且重新定義藝術之間的界限。
邊界以外的未知,跨界合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這次創作特別着重 Performance 表演的加入,當中更邀請了不同界別的藝術家參與幕前幕後的演出,而跨界合作似乎成為一種藝術新趨勢和「變形」,相信當中的原因不外乎在探索不同媒介和領域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但 Keith 強調跨界的合作並不是順應潮流,其重點在於解放自身媒介的認知和限制,「我由第一天讀媒體藝術開始,便覺得 cross discipline(跨界別)是不能避免的,而通過跨界合作,藝術家能夠解放自身的認知。」這樣的藝術實踐不但可以超越傳統展覽的體驗,更能增添作品中的多樣性和燃點藝術家之間互動的火花。「我希望跨媒介合作是可以擴闊整個藝術光譜,讓創作更多元化。」
但對於近年的跨媒界藝術創作,只能說的品質良莠不齊,成功彼此融合的例子甚少,整體來說還是強差人意。「跨媒介合作當然困難,尤其是當每個藝術家個體都是鮮明強烈的時候,而關鍵就視乎藝術家自身對另一個媒介和合作的開放性的程度。」Keith 直言當藝術家對彼此的期望不一時,便會形成合作過程中的困難,但不論在藝術界裏的合作還是其他領域,都應該抱有廣闊的視野,不應該拘泥於媒介上認知的限制。
《再媒體重奏》 REMEDIATION ENSEMBLE
Performance Date & Time : 17-18.10.2024 (Thur - Fri) 8pm / 19.10.2024 (Sat) 3pm, 8pm
Location : EKCC, 60 Ngau Tau Kok Road, Kowloon
Tickets : https://shorturl.at/Veg3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