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廖家明 • 個展《光天化日》

在當代社會,我們可以如何理解一個信仰體系?

經過長達兩個月的駐留計劃,終於能完整並真正地進入廖家明的個展《光天化日》,迷幻的燈光、詭異的裝置和來自人工智能所編寫出來的聲音,似乎為觀眾開啟了一個異世界,它記錄着與神明的連結、重構的世界和堆疊著的歷史遺跡。展覽最吸引之處在於他為我們帶來一個比現實更為現實的想像,科技在信仰與當代現象之間遊走下其企圖變得不受控制,尤其是人工智能在現代社會中所扮演的宗教角色,甚至影響人類的信仰和價值觀。

警示 : 未來的末世虛擬景象

展覽呈現出一種對未來的末世虛擬景象:人類無限地將科技放到一個高位,科技將被引導視為被崇拜的對象和宗教,傳統信念和信仰的價值在科技和現代化面前顯得脆弱,隨之而逐漸受到侵蝕瓦解。這種思想上的轉變使人們對信仰與科技之間的關係變得模糊和疑惑,最終所導致的心理和社會影響,甚至可引發成導向滅亡的狀態。

脫離形式主義和表象,探討真正有關於信仰與慾望之間的關係。

作品的呈現模式不再拘泥於表層的視覺效果和容易被理解的表象,而是更着重於對真實的探索和持續性思考的過程。這次駐留計劃和延伸展覽的一個核心思考點,和以往家明的作品對個體慾望的探索不一樣,這是有關於慾望與信仰之間的關係,及其彼此拉扯下所延伸出的宏觀思考。他分享到是次創作動機是來自與朋友日常交往和聊天下所啟發,當中包括他最初的作品所圍繞着同性戀議題與個人慾望的觀點,並且及後把慾望這個話題逐漸擴展到更普遍和普及化,與大眾、神秘學和宗教相互連接。

模糊了科學與神秘之間的界線,展示出一種諧擬的信仰,開啟對想像和意念的不同可能性。

宗教不僅是對信仰的追求,更是對慾望的管理和控制?

「宗教雖然勸導信徒減少慾望,但實際上也利用慾望來引導人們追求更高的目標(例如上天堂),這顯示宗教在某種程度上是以慾望為驅動力的控制機制。」

廖家明

家明對宗教信仰的理解更關注其作為權力與資源掌控的工具,他指出現代宗教的形態塑造與發展往往與權力結構有關,許多宗教可能是為了控制他人或社會環境而創造出來的。科技的發展則挑戰了宗教的權威地位和資源控制,故此它和信仰之間必然存在強烈的衝突,尤其是傳統信仰在現代化與科技面前的脆弱性和疏離。而科技與人工智能在現代社會中被視為一種新的信仰體系,出於它帶有一種虛擬性和科幻感。家明的作品在研究和探索這個方向當中,對現代語境中的理解和運用宗教元素,展示出個人與世界之間的關係和其狀態的轉變,同時把周遭環境和社會的變動亦引伸其中。有時候人工智能所帶來的過度虛擬效果跨越了現實的結構,而他的創作和其思維正正透過逆向轉化這種概念,以幻想與虛構帶動觀者思考何謂真實。

不可預測性的偽信仰,科技的神化,一種新的神

讓人重新思考信仰背後的動機和影響。

個人認為這次展覽的核心價值和所引發出來的想像更像是一種「偽信仰」,它並非單一指向在宗教上的實際定義與特徵,而是連接和總結出人類和社會未來發展的方向,信仰逐漸成為人類文明與現代化理解下的載體。現代科技和人工智能所產生的不可預測性和隨機性,和人們與宗教之間的某種不確定性關係的確相似,都是具有某種神秘和靈性的特質。然而,科技似乎是人透過慾望和環境因素而混合出來的時間產物,它和最傳統的宗教信仰的本質,尤其是非利益關係的前提下,兩者並非相同。而現今具有權力象徵的宗教體系是人類和歷史不斷演變下所發展出來的一種現代思想和結果,它更多的是強調自我實現、反映人類對未來的渴求,和成為理解現代化進程的工具。

身體與狀態的隱喻

記得早期接觸家明的創作是他的錄像作品以及行為藝術,這些作品透過情感經驗、對情慾的好奇而展開的藝術探索,它們多以抒情傾向或者個人感受內容為導向,同時帶有強烈的肢體語言,把抽象的情感具體化。而這些身體所變成的符號和圖像成為他其一廣泛的藝術媒介載體,不但用作表達創作的主題和意義,更成為一個讓他與世界對應的方式,以及他的創作特色。

駐留計劃下「曾經存在過」的集體參與

反觀《光天化日》,除了保留作品以往所呈現出的一種表裏不一的雙重特性、個人信念和價值觀所反映的多維度思考框架,和其極端個性與情感的複雜性之外,身體符號似乎被他重新理解。

「這次的作品並非以往創作中身體的直接表現,而是以更細膩的方式融入當中。」

廖家明

經過駐留期間和畫廊總監、朋友、參觀者的對話為他提供了重要的創作靈感,尤其是在探索人和身體、圖像之間的關係。最初展示某種信仰與當代現象的企圖,逐漸透過觀眾的反應和情感的收集,似乎亦隨之變得更豐富和多面向。而展覽並沒有一個特定的觀展路線,隨着不停來回踱步於不同作品之間,會發現他似乎受到啟發和注重於作品所衍生出來的人性化痕跡和其物質狀態,這些家明稱之為零碎的數據和肢體、人造的「宗教遺物」帶有強烈的個體意識,它們成為了一個如宗教團體集體建構的空間,《萬試萬靈》互動裝置所收集的就是來自參觀者的「曾經存在過」的集體參與、記憶和感受。

圖像和影像所帶來的真假對照

收集感受和帶有強烈的記錄性,在這個展覽佔有頗大的位置,這樣我想起家明以前曾經的一個訪問,他提到新聞圖像、攝影和其記錄性缺少了感受和個人經驗的觀察,而這個局限性讓他無法完全表達他想傳遞的情感和觀點。故此在藝術創作上,他經常思考影像如何生成、保存、被觀看和圖像與人之間的關係,繼而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

《為你好》透過複製、重構圖像和影像素材,並刻意脫去它們原本帶有的真實束縛,重新想像它們與現實之間的對照,讓它們脫離現實並帶有更不受限制的維度。他強調影像不僅是現實的簡單再現,而是與現實之間關係的探討,所以他在作品中不斷揭示圖像與影像如何影響人們對現實的理解。最終,人們到頭來會發現,所謂的虛構與真實相近不遠。

《光天化日》

整個《光天化日》的創作過程並不是深入宗教的神秘,而是藉用宗教元素來反思個人的生活經驗和對社會的觀察,作品直接反映出家明所觀察到的現代慾望和科技的表現,比傳統宗教或信仰更為直接和明顯,表達出當代人對自我形象的需求,早已脫離於對宗教的忠誠和本質的追隨。

Previous
Previous

專訪藝術總監林欣傑 •《再媒體重奏》 REMEDIATION ENSEMBLE

Next
Next

專訪當代藝術家 • 趙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