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鄭天依 Tianyi Zheng  •   幽煙與窄窗 Smoke Gets in Your Eyes

鄭天依一直以來的作品,即使大量運用了古舊且佈滿歲月痕跡的現成物,這些物件在她手中卻散發出一種溫柔而柔軟的氣質,充滿了細膩的情感。而她似乎透過它們,再去找尋一些與歷史、空間、時間、意識形態相關的東西,進而延伸出更為廣闊而多元的創作方向,甚至觸及當代社會生活的種種場景。

 在她的創作中,有一種普遍的情感共鳴,就是困擾著我們的「幽靈」。作品雖然帶有私密情感痕跡,卻指向更廣泛的群體經驗。她將個人感知融入社會脈絡,通過集體創作與互動,反思那些逝去之物的意義。「作品中指涉的政治性並非直接針對特定議題,而是源自對外在環境的深刻反應 ---- 如憤怒、失望或絕望。這些情感並非純粹屬於我個人,而是與我及同輩世代的普遍困惑相連。」她將這些情感比喻為「幽靈」,而她的作品則成為安放這些「幽靈」的容器。

 這與是次展覽中將現成物轉化為承載記憶與歷史的載體的做法契合,亦反映了她對時間流動、觀者對話與空間延展的關注。作品中顯注的「唯一性」在於其設置與擴張的動態過程 ---- 將現成物置入藝術場域,敞開無限的精神空間。「我認為這些內容背後蘊含著一些象徵意義,或許是我個人的解讀。同時,我也保持開放的態度,讓觀眾自行去詮釋它究竟在訴說什麼樣的故事。透過這些片段,他們可以拼湊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理解。」現成物從現實出發,經過她的創作超越物質本身,成為每一個「真相」顯現的載體。


在與鄭天依的交談中得知,她使用現成物的實踐始於大學時期混合媒介課程的啟發。從平面繪畫轉向探索物件的敘事潛能,她在畢業作品中耗費數月收集香港街頭廢磚,砌成半面牆。這一過程展示了是物質的重組,而通過物件與行為講故事,亦成為她日後創作的核心方式。「幽煙與窄窗」中,互動性與自動化的裝置設計延續了這一實踐,讓觀眾參與其中,喚起與空間相關的集體記憶,消解時間與空間的現實界限,尋求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平衡。「觀眾的參與是作品成為『作品』的關鍵。」她指平日那些現成物若不在藝術語境中,一般處於「塵封的記憶」狀態。然而,一旦進入展覽或表演,通過她的「引發」與「產生」,它們便被激活。例如「幽煙與窄窗」中的虛構房間,自動化物件唯有通過觀眾的觸發,才從靜態轉為動態。

現成物的循環使用,顯示了她與物件間存在一種日常且緊密的關係,在不同項目中承載著新意義,而非內在固有的記憶與故事。這種對創作和物料的開放性讓我想起海德格爾在《藝術作品的本源》中曾提到的「互依」,「藝術家是作品的本源,作品是藝術家的本源,相互不可或缺。… 藝術家與作品向來都是通過某個第三者而存在的,它讓藝術家與藝術作品獲得了他們的名聲,此一第三者,就是藝術。」鄭天依的現成物植根於現實,她將物件從日常狀態到藝術作品的轉換,並在不同作品間的重複利用,正是以「藝術」作為中介,構築出相互依存卻又無法完全涵蓋彼此的關係,生成有意識的獨立存在。

步入展覽空間,仿若置身真實房間,殘留的影像與人類存在的痕跡並未顯露傳統藝術品的特徵,更像是沉浸式舞台。「當觀眾一進入空間,『劇場表演』便已開始,物件即表演者(objects as performers)。」「幽煙與窄窗」中,她將劇場性、碎片化內嵌於作品中,自動化互動裝置相呼應,物件不再是被動展示,而是與觀眾互動,成為空間的主動元素。回想開幕表演,「開幕表演中有兩名表演者其實也是『物件』(puppets),他們在同一空間內即興互動,創造出物理空間中的『重聚』。」生物與死物的意象、真假房間的並存,她形容這一刻的虛構與現實交錯是一種「魔幻」(magical)。「物件」在表演中獲得另類生命,超越單一的真實性和存在。整個過程就在不斷回應展覽中的各種現成物料 ---- 孤立、破碎、不完整、衝突的情感在此重生,喚起時間與空間的流動感,以及「幽靈」特質。

 

展覽中的整體裝置,是鄭天依曾經駐留荷蘭的藝術空間,故此,呈現出一種從真實到虛擬,再轉回真實的獨特狀態。「我尤其喜愛『碎片』(fragments)與『真假組合』,我認為所有的『真相』都是一種敘事(storytelling),帶有虛構性與個人視角,無絕對真實。」在她眼中,真相是建構而成,每人都可解構。碎片化的故事既真,蘊含語言的情感力量;亦假,指向真相之外的負空間。

 

談及作品中的碎片化元素,雖看似抽象與個人,實則蘊含大量資訊,具多重面向。就如她的前作「愚人船」,將真實故事及大量的紀錄片素材作藝術化處理。這與「幽煙與窄窗」將私密經驗轉化為集體記憶的手法一致,避免直白敘述,轉而以物件與表演構築深層意涵。這種碎片化表達 ---- 文本、表演、影像、聲音 ---- 與現成物的多重意義相呼應,表面散亂的「謎底」實則承載歷史與情感。

 對我而言,鄭天依的作品以現成物為媒介,通過過程與物質構築敘事場域,試圖超越物質本身、觸及精神層面的創作企圖,無疑形成了一場跨越時空的虛實對話。作品獨立性強烈,卻與外部世界相連,連結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既親密又具有廣泛的感染力,並延伸至對當代社會中遺忘與存在的種種叩問 ---- 連接不同的媒介,挖掘多元、非單一的詮釋。

Next
Next

專訪周睿宏 Dave Chow • 格 式 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