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el》 在變革中掙扎,對當代社會的批判

無可否認,《Abel》是我在今年亞洲電影節中觀看過又最喜歡的作品之一。

馴化意味著讓過程發生,這是一種適應。
— QuoElzat Eskendir

《Abel》(《羊辱》)設定在1993年,正值蘇聯解體和哈薩克獨立的動盪初期,這個政治變遷的時期充滿經濟不穩定、社會混亂,和人道危機,特別影響了哈薩克的農村生活,而人們所面對的不單止是環境的改變,更是自我內在的掙扎與妥協。電影描繪了牧羊人 Abel 和他的家人所面臨的社會結構的重組與改變 —— 財產被重新分配以及官僚的腐敗,揭示了普通人在官僚體系中的無奈和所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以及傳統與現代、過去與未來之間的緊張關係。

傳統與現代,集體與個體

顯然,體系與社會變遷中的複雜性和矛盾成為電影的核心探討主題,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對立揭示了以往的農業生活與即將來臨的資本主義是無法相互融合的。電影中有一幕是刻意直接敘述當其時社會的政治狀態,村民們在一場慶祝聚會中探討共產主義的利弊。在共產主義的背景下,他們是互相倚賴、共享資源的集體社群,但隨着制度的變革,這種依賴關係轉變為個人主義的利益衝突與競爭。集體價值觀遭遇挑戰讓這場「慶功宴」充滿了不確定性,昔昔日深厚的感情變成各懷鬼胎,反映出他們對過去的懷念、對未來的焦慮,以及對新制度的懷疑。

長鏡頭下的社會縮影

電影的拍攝手法也值得一提。影片以一個長鏡頭開場,展示了 Abel 家族與周遭社區的日常生活。長鏡頭持續聚焦於角色與官僚之間的互動,不但讓觀眾清楚看到普通人面對權力時的脆弱與不可抗力,更讓我們有充足的時間透過細微的表情變化以及肢體語言,感受角色的心理刻劃。導演 Eskendir 與波蘭攝影師Jolanta Dylewska 通過大量的長鏡頭貫穿所有支線,增加了故事核心的真實感,使觀眾能夠完全沉浸於電影中,更加深入地體驗角色的情感與困境之間的掙扎 —— 人際關係與人性道德在極端情景下的光輝與陰暗。尤其是在描述這個農村小社群之間互相倚賴與競爭時的狀況,鏡頭跟着角色們的走動與視覺,不但充分刻劃出場景的緊張氛圍和壓迫感,更訴說著他們對於「馴化」的反思 —— 在這個充滿矛盾的社會中,人們如何保持自我和選擇?

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成為了平常人無法改變的事實,當社會動盪改變了我們原有的穩定生活時,生活方式和價值觀不但受到挑戰,以往的理想自然逐漸被現實的殘酷所取代,哈薩克社會變革中的複雜性並不是單一事件,《Abel》則是一種對當代社會的批判。

放映結束後,導演繼續以哈薩克作為例子,他指出當地的電影產業依然處於發展階段,創作者往往因為政府的顧慮而選擇自我審查。然而作為藝術家:

我相信,作為真正的藝術家,我們有責任描繪正在發生的事情或已經發生的事情。
— Elzat Eskendir

反觀現今,誰不在不公的社會權力下掙扎求存?

對抗不公,我們只能以微小的行動累積改變,我們不能被馴化,不能被改變的環境所吞噬。

Previous
Previous

《Cu Li Never Cries》 一隻懶猴的情感寄託,越南社會的傳統與現代的衝突

Next
Next

《野草》野草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