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蒼狗》一部關於剝削與同情的電影

「白衣蒼狗」四字無疑會讓人想起老子的話「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而導演曾威量的確是以這句話作為貫穿《白衣蒼狗》的創作和思想核心,固此作品不但是一部深刻反映人性與社會現象的影片,更是他對生命價值和現實的深刻反思。

蒼天對萬物世人是一視同仁的,但人類的情感和道德卻是沒有平等的衡量,我們的行為和價值觀正正與現今複雜的社會和生存衡量形成了某種衝突。或許在這個過程中,是我們把自己當成了「芻狗」。

《白衣蒼狗》是曾威量的首部執導長片,同時榮獲第61屆金馬獎的最佳新導演獎,作品以移工為核心,聚焦在台灣的非法移民工人,尤其是來自東南亞,如越南、菲律賓、印尼和泰國的工人,敍述他們在異鄉飽受剝削和語言障礙的困擾,並承受身分缺失帶來的無形痛苦。故事以泰國移工 Oom 為主線,描繪了他因經濟壓力而在台灣非法工作,劇情推進下他不僅面對工作上道德兩難與生存壓力,同時面臨如何維持自己作為勞動底層和異鄉人的尊嚴與同情心。

透過 Oom 的視覺,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善意在某種痛苦中相互形成了連結,但同時在扭曲不公的社會結構中所面臨的只有痛苦與無能為力。顯然,人在剝削與信任缺失的環境中人性是備受考驗,到處充滿生活與掙扎的痕跡,作品呈現的不止是移民工人在社會邊緣的生存狀態,更多的是揭示了全球普遍面臨的階級剝削問題。

相信只有真正發自內心的善意,才能讓人們擺脫「芻狗」的命運,真正感受生命的尊嚴與價值。

單從故事情節而言,《白衣蒼狗》講述的是剝削體系的悲劇,深度刻劃了人性在艱難境遇中的可能性與社會不公的批判,而這種電影劇情屢見不鮮。然而,相較其他類似電影注重的移工多樣性和社會背景之外,曾威量通過仔細的情感描繪和靜態的敘事風格,緩慢的節奏和強烈的視覺效果使劇情與感官所受的刺激感更為突出,其獨特的視角呈現出對在社會邊緣掙扎者的苦難和處境的關注與理解,以觀眾與鏡頭之間的體驗作為表現張力。

電影開場時,鏡頭聚焦在一名男子污垢不堪的背部,接着就是一連串他被清洗的長鏡頭。由一開始作品已經鮮明地以極致細膩的情感表達展開,迫使觀眾屏氣凝神,直視這種日常無法看到的「真實狀況」,第一幕已經奠定了整套影片的風格取向,既緩慢又充滿沉默。

導演和攝影刻意使用狹窄的比例和封閉的畫面配合大量的長鏡頭,展示了空間的壓縮感,使不安與焦慮的氛圍在小小的螢幕上被壓縮至極致。電影的色調更以黑暗色為主,描繪了一種潮濕、骯髒、貧困與死亡之間的交織情感,瀰漫着絕望和無助。此外,電影某些鏡頭中角色是直視鏡頭,這種凝視打破了第四面牆,進一步呈現出一種無法逃避的現實。這些細節不但增強了作品的沉重感,也讓觀眾與角色的感受更為貼近,亦成功地深化了觀眾對人性中的殘酷與社會議題的反思。

Previous
Previous

《Don't Cry, Butterfly》 從女性視覺看越南城市生活的真實寫照

Next
Next

《Fertile Memory》豐饒之思